我們街道轄區以前老舊小區多、公共配套不足、設施破舊,管理模式跟不上,居民之間爭搶活動場所、停車位等矛盾糾紛時有發生。
近年來,我們探索創新鄰里“一家親”小區近鄰黨建品牌,打造小區治理的“殿前樣板”,相關工作經驗受上級肯定并點贊,街道黨工委也于2021年被福建省委評為“先進基層黨組織”。
“一盤棋”統籌治理
殿前街道全面推行“支部建在小區上”,推薦駐小區的11名處級以上領導擔當小區黨支部書記或第一書記,全街31個小區,實現黨支部、業委會(或自管小組)、黨員志愿服務隊全覆蓋,書記、業委會主任“一肩挑”從零升至73.33%。
近年來,全街共有29個小區依法選舉產生新一屆業委會成員,“紅色業委會”從零升至66.67%,12個小區依法重新選聘了物業,小區治理有了堅強的主心骨。確立黨組織在小區議事決策中的核心地位。推選36名優秀網格員任小區秘書,打通聯系小區居民群眾的“最后一米”。落細落實駐區黨組織和在職黨員到小區報到的制度,推動117個駐社區單位、69個市直單位與各小區共建。
“一張網”融合治理
街道梳理涉及管理服務、公共安全和民生保障等33個小區治理問題,制定整治計劃,解決了悅馨莊園小區公共收益長期被物業公司霸占的事件,依法拘留霸占長樂二期小區公共區域11年之久的劉某,收回科技村前任業委會成員長期霸占的公共停車位等??萍即?、現代家園等9個“問題小區”成功脫帽,形成了依法治理小區的氛圍。
成立街道公共法律服務站,落實一小區一調解室建設,創新遠程視頻調解模式、代理上訪制等化解矛盾糾紛方法,廣邀街道大黨工委成員單位、駐區單位、小區建設方等共同參與,有效解決小區歷史遺留問題和各類矛盾糾紛。3年來,解決了興隆新村、悅馨莊園的產權糾紛和鐵路家園“三供一業”移交等小區矛盾問題400多個。
街道積極爭取體彩金、老舊小區改造、小額“以獎代補”等項目資金4200多萬元,用于改善各小區的基礎設施、美化環境、建設活動場所,完成了老舊小區用水用電改造、煤氣入戶、空中網線下地等項目200多項。
2021年,街道又梳理了老舊小區改造、城中村治理等100個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項目,目前已全部完成。同時,在2022年積極開展“開門一件事”、“百個小區幸福鏈接”活動,小區居民的居住環境、生活品質得到大幅提升。
“一條心”合力治理
我們把構建守望相助、與鄰為善、與鄰為伴的“一家親”格局作為小區治理的目標和導向,不斷厚植文明底蘊,不斷增進鄰里和諧。3年來,街道根據各小區實際情況,按照“一小區一典型”目標,先后打造了“創新型”興隆新村、“管家型”神山三航小區、“節約型”翔鷺三期、“學習型”大唐七期、“聯盟型”長樂二期等31個近鄰黨建品牌。著力強化小區自我造血功能,不斷提升自治水平,深入挖掘專業人士及“鄰里能人”,實現“七小”人員全覆蓋。
殿前街道成立小區黨員志愿服務隊47支,開展了1466次志愿服務活動,共認領小區服務項目220個。組建小區舞蹈隊、手工坊等群眾文化隊伍47支,不斷豐富小區的業余生活和文化底蘊。建立以小區黨支部為核心,業主委員會、物業公司、社會組織、居民代表等多方參與的協商機制,將“小區事”轉化為“鄰里大家事”。共組織召開小區事務聽評會、議事協商會550余場次。居民自發建設小區鄰里亭、書記聽“鄰”說等小區交流平臺58個,實現“家事”互商、“家人”互助、“家務”互做,形成“一家人”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。
講述人: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殿前街道黨工委書記 唐達達
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文明 整理